隨著磁性元件行業的快速發展,磁集成技術已成為一大趨勢。然而,磁集成后線材(絕緣線)的散熱問題逐漸凸顯,成為行業關注的焦點。本文結合部分線材企業的實踐經驗,詳細分析磁集成后散熱難的原因、具體表現及應對策略。

磁集成產品,圖片來源:超越
磁集成后線材散熱難的四大原因
磁集成技術通過將多個磁性元件整合在一起,顯著縮小了器件體積,但也帶來了散熱難題。無論是分離式還是集成式磁性元件,在磁化過程中都會產生磁滯損耗和渦流損耗,這些損耗最終轉化為熱量。
磁集成后,器件體積縮小導致熱量更加集中,散熱難度增加,具體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一是磁集成后熱量集中效應。磁集成后,多個磁性元件被整合到一個緊湊的空間中,導致熱量分布更加集中。線材作為電流的主要載體,其產生的焦耳熱和渦流熱難以通過空氣或散熱片有效散發,導致溫升問題加劇。
二是磁集成后渦流損耗增加。在高頻工作環境下,線材中的渦流效應顯著增強。磁集成后,由于磁場分布更加復雜,渦流損耗進一步增加,導致線材發熱量大幅上升。
三是趨膚效應和鄰近效應。高頻電流在導體中會產生趨膚效應,導致電流主要集中在導體表面,增加了有效電阻和發熱量。此外,多股絞合線材中的鄰近效應也會加劇渦流損耗,進一步增加散熱難度。
四是絕緣材料的熱阻。線材的絕緣材料(如漆包線的漆層)雖然提供了電氣絕緣性能,但也增加了熱阻,阻礙了熱量的快速傳導和散發。
散熱難的具體表現及應用案例分析
磁集成后散熱難的問題存在于多個應用領域,尤其是在新能源電車相關的車載電源、充電樁模塊電源和儲能模塊電源等領域。以下是具體表現及相關案例分析:
溫升過高。在實際應用中,由于熱量更集中,磁集成后的線材溫升往往高于分立式磁性元件。例如,在車載OBC中,磁集成電感和變壓器的線材溫升可能達到80℃以上,遠高于傳統設計。
局部熱點形成。由于磁場分布復雜且不均勻,導致熱量分布也不均勻,磁集成后的線材容易出現局部熱點。這些熱點可能導致絕緣材料燒毀或線材斷裂,引發設備故障。
熱老化加速。高溫環境會加速線材絕緣材料的老化,降低其電氣性能和機械強度,從而影響產品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。
散熱設計復雜化。為了應對磁集成后的散熱難題,磁集成產品的散熱設計往往需要更加復雜,例如增加散熱片、使用導熱膠或引入強制風冷等,這增加了磁集成產品的成本和設計難度。
尤其是充電樁模塊電源和儲能模塊電源等高功率應用中,磁集成的熱量集中問題更加明顯。線材的渦流損耗和磁芯的磁滯損耗疊加,導致整體溫升較高,散熱難度進一步加大。
在車載OBC中,磁集成主要集中在前級PFC電路中的電感以及后級LLC橋式電路等電路拓撲結構中的主變壓器和諧振電感。這些磁集成元件在工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,尤其是線材因渦流效應產生的焦耳熱。焦耳熱與導體的電導率密切相關,電阻越大,熱量越高。
車載OBC案例。某車載OBC制造商在磁集成設計中發現,PFC電感和LLC變壓器的線材溫升比傳統設計高出20%-30%。通過改用多股絞合利茲線并優化繞線工藝,磁集成產品溫升降低了10%-15%,但仍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。
充電樁模塊電源案例。在充電樁模塊電源中,磁集成后的線材溫升問題尤為突出。某廠商測試數據顯示,采用傳統漆包線時,線材溫升達到90℃以上;而改用耐高溫聚酰胺酰亞胺漆包線后,溫升降至75℃左右。
儲能模塊電源案例。某儲能模塊電源制造商在磁集成設計中,發現線材的渦流損耗占總損耗的30%以上。通過采用微細單支線絞合技術,渦流損耗降低了20%,整體溫升下降了8%-10%。
有何妙招解決磁集成散熱難題
針對磁集成后線包散熱難的問題,可在產品研發和工藝等方面采取措施改進:
提升線材的耐高溫性能。在開發磁集成新產品時,注重提高線材的耐溫等級和柔軟性。耐高溫性能確保線材在散熱不良的環境中仍能正常工作,而柔軟性則使線材更易于繞制,并能保持與磁芯適配的形狀,避免回彈。
采用微細單支線絞合技術。為降低趨膚效應并增加線材的柔軟性,可采用微細單支線絞合技術。這種技術不僅減少了磁集成產品渦流損耗,還提高了線材的散熱效率。
優化利茲線工藝。針對多股絞合線材容易產生鄰近效應和渦流的問題,在選線規時,采用直徑較小、股數較多的導體方案。在保證截面積不變的前提下,這種設計有效降低了線材工作時產生的焦耳熱。
不僅如此,還可通過分層繞線分層繞線設計,減少線材之間的鄰近效應和渦流損耗,進一步優化多股絞合線材的股數和直徑,平衡趨膚效應和鄰近效應,并嘗試在線包中設計內置散熱通道,利用液體冷卻或強制風冷提高散熱效率。
通過上述措施,可有效解決磁集成產品的散熱問題。
總結
磁集成技術雖然為磁性元件行業帶來了體積縮小和性能提升的優勢,但也帶來了散熱難的挑戰。通過提升線材耐溫性能、優化絞合工藝以及引入新材料,可有效應對磁集成后的線材散熱問題。 |